力推成都股交中心改革發展 四川將組建“四板基金”
每經記者 張喜威 每經編輯 姚茂敦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要“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完善主板市場基礎性制度,積極發展創業板、新三板,規范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四川省金融工作局獲悉,四川正大力推進成都(川藏)股權交易中心(以下簡稱股交中心)的改革發展,集聚各方優勢資源,將成都(股權)交易中心打造成四川西部金融中心建設的核心板塊,構建四川省中小微企業融資中心和政府扶持中小微企業政策措施的綜合運用平臺。
據了解,成都(川藏)股權交易中心是經四川省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批準設立的,全國唯一一家跨省區區域性股權交易場所。
四川省金融工作局提出,2017年,股交中心展示企業要達到1500家,掛牌企業達到560家,新增融資額100億元;到2018年,展示企業要達到2500家,掛牌企業達到1000家,新增融資額200億元。
四川省金融工作局副局長張少鹿透露,今年上半年,將以股交中心的股東為主,加上一定的財政支持,組建“四川四板基金”。
●多元化推動企業掛牌
根據股交中心官網披露的數據,目前展示板企業總數為968家。
四川省金融工作局透露,將結合四川產業結構布局和經濟發展特色,在股交中心設立“軍民融合”板、“一帶一路”板、“科技金融”板和“雙創”企業板等四個業務板塊。在這個板塊構架下,圍繞多元化推動企業掛牌和多渠道解決企業融資兩大核心任務,正在進一步修訂、完善業務規則體系,完善上市和掛牌企業后備資源庫及“創業板行動計劃”,做大做實后備企業資源,推動優質企業到股權中心掛牌融資。
四川省金融工作局副局長張少鹿表示,“四個板塊是根據中小微企業融資發展需要和四川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來設計和打造,有助于對接我省產業政策,培育重點產業和重點企業。”
“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等一直是各級政府著力解決的問題。四川在打造西部金融中心的同時,也要積極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所以我們把股交中心改革發展作為西部金融中心建設的重中之重。”張少鹿表示,股交中心作為中小微企業融資中心和政府扶持中小微企業政策措施的綜合運用平臺,不僅能能幫助中小微企業實現股權和債權直接融資,更能幫助企業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接,實現股權質押融資等間接融資;不僅能幫助企業獲得資金,還能幫助企業規范發展;不僅能幫助企業在四板市場融資、規范,也能將符合條件的企業培育推送到滬、深交易所上市。所以,股交中心還有培育企業的作用。
據悉,四川正在實施“五千四百”計劃,“五千”即通過4年努力,實現改制企業達到5000家;“四百”即重點推行“四個一百家”計劃,培育100家“創業板行動計劃”、100家“中小板精選”、100家“上交所藍籌精選”、100家“境外上市”企業庫。而這“四個一百家”企業將全部來自股交中心掛牌企業。
●多渠道解決企業融資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省金融工作局、省工商局、人行成都分行、四川銀監局此前已聯合推出了非上市公司股權質押融資指導意見,在全省范圍內推廣開展股權質押融資。
此外,四川還計劃推動政府引導基金投資掛牌企業,推動省級產業基金及其參股子基金優先投資股交中心掛牌企業。
張少鹿副局長透露,今年上半年,將以股交中心的股東為主,加上一定的財政支持,組建“四川四板基金”,專項投資于股交中心掛牌企業,基金目標規模20億元。通過合作設立子基金或聯合金融機構和其他投資機構,以跟進投資、聯合投資、匹配投資等方式,力爭帶動投融資規模200億元。
今年1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規范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的通知》中明確,區域性股權市場是主要服務于所在省級行政區域內中小微企業的私募股權市場。
張少鹿副局長還強調,雖然成都(川藏)股權交易中心叫“股權交易中心”,但其功能是以融資為主,交易為輔。按照國務院文件的相關要求,股交中心一方面要吸引企業聚集掛牌,另一方面要吸引合格投資者,即符合條件的機構投資者和有風險承擔能力的個人投資者,參與投資掛牌企業,分享企業未來成長。股交中心將重點吸引產業資本進來。
對于當前四川企業掛牌、上市不夠積極的現象,張少鹿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意識不足。因為資本市場與傳統的銀行貸款不同,需要企業在自身的規范方面有一定的準備。進入資本市場,企業自身要有一個基本的規范,比如財務報表、信息披露要真實,需要證券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幫助核實并推薦企業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支持政策整合不足。實際上,各級政府部門此前已經對中小微企業出臺了很多支持政策,但這些政策都分散在各個部門、各個環節,標準也不一樣,對企業支持的目的也不一樣,并沒有形成合力。所以,未來希望通過股交中心的平臺,把各級政府、各部門對企業,尤其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政策整合起來,全力支持企業的規范發展和融資,進而越做越大。同時,股交中心正在全國范圍公開招聘總經理,逐步完善治理結構,形成專業化、市場化的經營團隊,更好地為中小微企業服務。









